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包括折旧、改建和减值,但是减值在专门的章节讲述,这里的后续计量主要讲折旧和改建。
一、折旧
(一)折旧的定义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如果已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还应当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1、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
1)固定资产的原价;2)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3)预计净残值;4)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应当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特殊: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来已计提的折旧额。
下列资产不用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2)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3)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
4)融资租赁租出的固定资产;
5)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1年内卖掉);
6)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主要是某些金融资产或者投资性房地产)。
3、固定资产折旧的时间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简单的说:当月增加当月不提折旧,当月减少当月提。因为固定资产一般需要安装调试,所以当月很难运转,所以准则要求是下月开始计提折旧,而无形资产就不一样了,无形资产是拿来就能用,所以当月增加当月就可以摊销。
4、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也即是直线法,将固定资产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
公式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公式 ;3)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净值×月折旧率最后两年,将双倍递减法改成年限平均法,减去净残值。
最后两年折旧额
1、最后两年改为年限平均法,在前面的年限里面是不能扣除“残值”的,每年只用减掉前一年的折旧就行;2、最后两年改为年限平均法,这里是需要拿固定资产净值减掉残值的。
4)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5、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管理费用(企业管理部门、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销售费用(企业专设销售部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其他业务成本(企业出租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研发支出(企业研发无形资产时使用固定资计提折旧);在建工程(在建工程中使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贷:累计折旧二、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基本处理原则: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一)资本化的后续支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要遵循三步走原则:
第一步,将固定资产价值转入在建工程,转入在建工程后,固定资产应停止计提折旧。第二步,将资本化的后续化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第三步,将完工后的“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并按重新确认的价值,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注意:企业发生的某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可能涉及到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如果题目中说,经改造后该生产线使用年限不变,那我们在计算剩余使用年限时,要扣除改造所使用的时间。
(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费用化的后续支出在计量时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或者销售费用),其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